紫砂壺自誕生以來,隨著工藝的進步,尤其藝人的努力付出,紫砂界名師輩出,讓這一古老的手工藝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。李元軍,藝名:鹽埠陶人。國家級工藝美術師,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,宜興陶瓷協(xié)會會員,當代宜興陶藝名家。1969年生于江蘇鹽城,1989年進入宜興紫砂二廠,師從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勤芳、范永良學習陶藝,現(xiàn)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先生門徒。多位恩師的言傳身教,自身數(shù)十載的刻苦鉆研,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制壺風格,作品以塑器見長,形神兼?zhèn)洌蜩蛉缟?,透著靈氣,是一位頗具實力的青年陶藝家。
李元軍,一個生長在蘇北大地上的年青人,在1989年慕宜興紫砂之名,毅然離鄉(xiāng)背井,來到宜興這個江南名城,投師學藝,融進了紫砂這一神奇的“五色土”中。十多年來,從一個不懂行的“外鄉(xiāng)”人,變?yōu)橐粋€已小有成就的紫砂中青年英才,這其中的辛勤和努力,在作品里見到印證。
李元軍的作品,不但繼承了紫砂獨有的“宜興韻味“的藝術語言,而且以他對紫砂的領悟和才華,創(chuàng)造了屬于他自己的民俗,明間風味特色的紫砂壺藝。這對一個外鄉(xiāng)來的“宜興紫砂人”來說,是一種文化屬性;所謂繼承,就是把它骨子里的內(nèi)涵保留下來,而不是依葫蘆畫瓢,照搬前人成功的作品。如果一種文化或是一種藝術,一直不去創(chuàng)新,它怎能留傳下來呢?創(chuàng)新,才是對傳統(tǒng)最好的繼承。李元軍在宜興紫砂的十幾年里,他始終堅持這一道理。
當今紫砂陶藝界,流派紛呈,各擅勝場,有的稱宮廷派,有的稱文人派,還有的稱民間流派。紫砂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以派別來劃分和衡量的,而在于作者自身的藝術修養(yǎng),通過造型、線條和精湛的工藝,通過作者對欣賞者善良而美好的表達來劃分的。李元軍的作品,正是通過他那一系列獨創(chuàng)的、民俗風格濃郁的紫砂壺藝的作品。如:“吉祥如意”、“吉心高照”等,表現(xiàn)、表達了他的才藝和對壺友美好的祝愿。
任何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壯大,靠的是基礎宏大,靠的是后繼有人。審視名家成名的軌跡,今天的大師,正是昨天的中青年磨練而成。同樣,今天的紫砂中青年英才,在前輩的提攜關愛和陽光雨露的沐浴下,加上自己的努力和造化,明天,就有可能加入大師的行列。